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腹地,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民俗文化,为毕节留下了丰富的传统古村落遗存。其中,大方县雨冲乡油杉河村和织金县龙场镇营上古寨先后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
织金营上古寨全貌
近年来,两地通过保护优先、传承利用,突出特色、聚焦发展,市场主导、村民主体的原则,着力在科学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扎实推进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
保护与开发并重 走出发展新路子
油杉河村是国家第五批传统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贵州喀斯特峰林景观最为密集的地方,这里的山平地拔起,顺看擎天一柱,侧看峭壁千仞。
“火烟熏熏油杉河,雾罩污到门槛脚,姑娘都想往外嫁,留下光棍一大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传的这段顺口溜,形象地反映了贫困带给油杉河村的窘境。
曾经,山高谷深、交通闭塞,与外界隔绝,使得贫穷落后成为村子的“代名词”。而这样的窘境,从发展旅游开始逐渐走向“蝶变”。
大方县雨冲乡油杉河村——玻璃栈道
为了把油杉河原始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经济优势,改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群众脱贫致富,2010年12月,油杉河管委会正式成立。随即提出“修复生态保护资源,招商引资开发资源,发展旅游共享资源”的总体思路,累计投入资金约9.8亿余元,建成了以道路交通、旅游步道、停车场等为主的一批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2013年以来,油杉河景区初步开放了“古银杏林、仙宇屯、崔苏坝大草原、北寒沟”4个景点,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景区周边的村民也就有了商机,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现在,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节节攀升。农家餐馆、旅店、百货商铺、食品加工、特色种植等项目为群众增收提供了助力,节假日期间,当地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
大方县雨冲乡油杉河村——銀杏秋色
村民杨会通过开办农家乐,每年收入约40万元,最多一天接待的游客就餐达71桌,收入达1.5万元。
“从前,进村只有一条小毛路,雨天出行两脚泥,外村的姑娘真的不愿意往我们这里嫁。现在可好了,村里变得这么漂亮,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正在后厨忙活的杨会笑着说。
除了杨会,村里从事小吃、烙锅生意的村民,旺季每月平均收入近1万元,淡季每月也能保证3000元左右。
环境好了,生活美了,如今的油杉河村有了新的顺口溜:旅游景区油杉河,油路修到门槛脚,户户吃上旅游饭,外来媳妇几大桌。
保护与传承并举 古民居建筑重焕生机
织金县龙场镇阳光村“营上古寨”是一个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美丽乡村,因托起古寨的岩石极像一头大象,也被称为“象背上的古寨”。
2013年8月,“营上古寨”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5月被列为第五批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织金县营上古寨全貌
寨子里,70年以上的传统建筑就有57栋,走进古寨,最醒目的就是高耸在寨子中的两座石碉堡,它们向世人展示着古寨曾经的辉煌与气派。
沿着一条可以三人并行的小道,可以到古寨寨门,这是进入古寨的唯一通道。通过寨门,古建筑便豁然出现在眼前,石碉、邬家洞中邬家屋、刘家大屋,每一处建筑都有一个久远的故事……这里的房子都是洞中有屋,屋中有洞,深藏着洞府人家的神奇。
1948年出生的王培信老人是生活在这里的第7代人,回忆往昔,老人感慨万千:“我们这个村子建在山顶,三面都是悬崖,村民很少接触外人。现在,最大的改变就是路,路修好了,来参观寨子的人多了,我也会经常和他们讲讲以前的故事。”
织金县营上古寨一角
不同于过度商业化的古镇、古村落,“营上古寨”大部分仍保留着原始的模样。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一年四季种植着“短平快”蔬菜,销路的保障让当地老百姓足不出户就有经济收入。
在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阳光村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旅游景点与基础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村落的品牌优势,把农业做成景观,以人文民俗为魂、田园风光为韵、生态农业为基,把“营上古寨”打造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
如今,美丽乡村向旅游景区转变的村落,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毕节市通过推广“旅游+文化、旅游+城镇”的模式,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推动当地旅游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供稿单位:中共毕节市委宣传部)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