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伟,家住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司城街道一字社区,现年77岁。他拾荒36年,共收集书籍5万余册,办起了免费开放的“恩阳光伟图书馆”。数十年如一日,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为家乡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一名乡村阅读爱好者的贡献。“把知识进行传递”是他最感欣慰的事情。
耗尽积蓄,建起乡村免费图书馆
“以前想多看书,却没得机会。”“我文化程度不高,一直觉得对社会没啥贡献。”1960年,陈光伟因成绩优异被巴中师范录取,然而几个月后他就因家贫被迫回家务农。“那时候天天偷偷哭,不想离开心爱的学校啊,想读书。”被迫退学,成为他一生的心结。但不能上学,不代表不能读书。在家务农的陈光伟一有空闲,就拿起能找到的带字的纸,认真阅读,无论是书籍的残页还是报纸的碎片,他都读得津津有味。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期,陈光伟为了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毅然背起篓、拉着车,开始走村串户收废品,这也是他“捡宝”的开始。
一开始,他收得最多的是废旧报纸和期刊,3年后,勤劳肯干的他有了自己的废品收购点,回收的旧书也越来越多。看着一些线装古书,他如获至宝,每次都会小心翼翼地抹去灰尘,将它们整齐地码好,放在废品站的一间屋里。
对于收藏的书籍,陈光伟也有自己的标准:重点是党政类、文史类图书,这些书他都会精挑细选,全部收集,他认为,娃儿们应该多看有营养的书。
1997年,陈光伟已经积攒下近1万册图书,看着这些以前梦寐以求的图书,再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他决定建立一间“图书馆”,让乡亲们特别是孩子们免费借阅。于是他在废品站的旁边租下一间房,自购了书架、桌椅,“光伟图书馆”便正式成立了。
拒绝“橄榄枝”,义无反顾无偿捐赠古籍
“图书馆”成立后,陈光伟不仅拟定了规章制度,还定下了自己的“初心”:“弘扬民族文化,振兴科技事业;创立万卷书阁,开展无偿服务”。为了更好地管理图书,他还自学了图书编码规则。除了图书借阅册,他还准备了纸笔,方便读者做读书笔记。
一开始周边的人对此都持观望态度,直到有返乡的大学生愿意尝鲜借书后,大家才开始活跃起来。周边的孩子或者年轻人要是想看些什么书,都会上他这里来翻翻,而陈光伟也会帮着他们做参谋,还会给前来借阅的大学生或留守儿童细心讲解党史。面对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陈光伟也愿意为他们购买专业书籍与纸笔,“只愿他们不留下和我一样的遗憾”。
除了收旧书,陈光伟还自掏腰包买新书,据不完全估算,40多年来,他花在买书上的钱竟达百万元之巨。这种举动也一度让家里人十分不理解,但陈光伟却一直坚持,因为在他看来,保存好这些图书就是传承我们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他能为社会做的一份贡献。
对于那些珍贵古书与文献,他坦言自己并不知道这些图书的价值,自己在抚摸这些泛黄的书页时,会有一种触电的感觉,他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古书留存下来。
一天,有一个读者拉着陈光伟悄声和他商量:“您把馆里的这些书都卖给我,我给您300万元。”陈光伟一听觉得有些蹊跷,在他的追问下,那人坦言是看上了馆中那些古书,对此陈光伟一口回绝了。后来陈光伟拒绝了不少人抛来的“橄榄枝”,很多书商都在背后嘀咕他是“待价而沽”。
然而在2016年,陈光伟通过一名采访过他的记者,联系到了四川省图书馆,无偿捐赠了1166册线装书和52册平装书。这些图书大多为清中晚期刻本,涉及经、史、子、集诸类,其中包括19种不同版本的清末《康熙字典》与21种《字汇》,让业内专家惊呼“相当珍贵”。
“书应该有好的归宿,专家们修复好后还能把这些书传承下去,这些书比放在我这里更合适。”陈光伟笑着说。即使是捐出了这些古书文献,现在还有人开价200万元要买下他余下的这些藏书,对此陈光伟答复得很坚决:“今天,我不会卖这些书,明天,我的儿子孙子也绝不许卖这些书。”
全面推广,致力于推动乡村阅读深入发展
自2000年起,陈光伟组织了数百场公益阅读活动,他与市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多次前往乡村小学,为孩子们捐赠书籍,并鼓励他们坚持阅读。
除了公益阅读活动,他还组织举办阅读分享会和名师阅读指导等,吸引了众多乡村老师和孩子前来参与阅读活动。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陈爷爷这里的书很多都是旧书,是其他图书馆、书城都根本见不到的版本。我都不好意思借回家看,每次都是来这里看,翻页的时候也特别小心,特怕把书弄坏了。”一名常来图书馆看书的初中生说道。
陈光伟的这些努力,不仅为乡村孩子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也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帮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了成长的动力。
据了解,一字社区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奶奶无法辅导他们学习。尤其是节假日,部分孩子常常沉溺于手机游戏,甚至通宵达旦,既虚度光阴,也影响身心发展。于是,陈光伟在图书馆开设了“假日课堂”达100余场,指导留守儿童看喜欢的绘本、读经典名著1000余册等。他还积极与学校老师、乡贤名人、返乡大学生等取得联系,给孩子们带来手工、美术、经典诵读等活动1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
“现在我最期盼的就是孩子们能够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国家栋梁之材。”陈光伟说道。
执着坚守,乡村书香之路不会断
现在陈光伟的“图书馆”做得有模有样,除了借阅室,还有主题展览室。他从书上复印内容制作成照片,让人进行塑封后按照主题陈列。比如右院的一间屋子展出的是百年党史,书中的精彩片段与图片记录着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还有一间屋子则是用埃德加·斯诺的作品片段,展现了这位创作出《红星照耀中国》作者的生平。介绍到这里时,陈光伟有点不好意思:“我这里只展示了他出版的3本书,有的书我没收藏到,还在找。”
陈光伟平日的生活很节俭,一件棉服可以穿十几年,手机还是老人功能机。然而为了书,他啥钱都舍得,每个月都会从自己的社保金中拿出很大一部分购买新书。他的事迹传开后,有热心的读者和曾经资助过的学生前来捐书,还有巴中市的相关部门定期拜访他,给他慰问金和购书券,这些慰问金也被他变为了添补党史类书籍的经费。
借阅的人走向了四面八方,也不时寄回新出版的图书,图书馆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延续和传承,书香润泽了巴山、点亮了乡村。
“希望能在恩阳区办一个公益图书馆,让这些书得到更好的保管,将这份书香传递下去。”这是陈光伟现在最大的心愿。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