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杂技-凯发k8一触即发

凯发k8一触即发首页> 乡土文化> 详情
宁津杂技
2024年08月01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德州市人民政府

       宁津杂技是流传于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的传统民间杂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汉朝文献中有所记载,到清代,已经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之后更为普及。宁津杂技大致可分为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表演类就有60余个节目。“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等10余种节目,质朴粗犷、刚柔相济。

  宁津杂技凸显“惊、险、奇、美、新”五大艺术特色,具有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宁津杂技以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演出技艺,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宁津杂技在中国杂技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始于秦汉,兴于唐明,盛于清末民初,从“人戴兽面、男为女装”的表演,到全国独一无二的黄家镇杂技古会。从野竹李、艺人张的“顶竹竿过城门”位居72道皇会之首,到艺人们边撂地边赶路,走出国门进行中外杂技技艺交流。宁津是中华杂技的策源地和集散地,宁津杂技是中国杂技艺术殿堂的奠基石。

  

  在新中国成立后,宁津杂技迎来了空前发展的繁荣时期,1956年至1958年,在过去杂技艺人班底的基础上,宁津县杂技一、二、三团相继组建,杂技团的演出逐步由城镇农村向大中城市转移,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借以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宁津杂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立了县杂技艺校和杂技团,先后为全国各级艺术团体培养和输送了2000余名杂技人才,其中有大批演员、学员成为了各地的业务骨干。

  宁津杂技团近几年先后赴韩国、沙特、俄罗斯、泰国等多个国家演出,以新颖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受到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周志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