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稽稽古-凯发k8一触即发

凯发k8一触即发首页> 乡土文化> 详情
苏稽稽古
2022年04月06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唐长寿

  嘉州古镇有苏稽,镇在嘉州古城与峨眉仙山之间,夹峨眉河而建。其得名有三说:一说是苏东坡先祖唐代人苏廷曾在此稽留,故名;一说苏稽是一位古人名,此人又叫苏启,因隐于镇外山上,故山名苏山,镇名苏稽;一说是苏东坡曾在此地“稽古”(相当于今日的“考古研究”),故名苏稽,并说明代有个当官的在荻坪山挖得苏东坡用过的砚台,俨然有了考古学上的证明。此外,峨眉河在此又称为苏溪,据说也是因苏东坡之故。

  苏稽镇由苏稽、新桥、沙咀三场组成。有专家云:苏稽三场本名应为“蜀佳 ”、“仡佬”、“汉人”,蜀佳 是古蜀族妻 王之后,仡佬是仡姓之僚族。三个民族共处一地,为乐山古代民族融合的史例。后来,人们把“蜀佳 ”写成了同音的“苏稽”,“仡佬”写成了同音的“葛老”。此说把苏稽历史上推到了两晋南北朝以至古蜀时代,并又成了苏稽得名的第四种说法。现在苏稽之名尚存,但葛老已改名为新桥,失去了一个极有史料价值的地名。

  可靠的文献记载,在唐代就有苏稽了,时称“苏稽戍”。宋代建为镇,为龙县四镇之一,且人口众多,如同县城。范成大当年游峨眉山,路过苏稽,打了一夜旅馆,有诗道:“送客独回我独前,何人开此竹间轩。滩声悲壮夜蝉咽,并入小窗供不眠。”峨眉河畔,孤灯壁影,失眠了。

  不管如何,苏稽确是有古可“稽”的地方。镇境内肖山、荻坪山,汉代崖墓处处可见。荻坪山腰有崖墓一座,明代时有所改建,名为“朝阳洞”,祭祀着儒、释、道三家人物。清代在洞内绘壁画,有“峨眉山朝圣图”等题材,表明了苏稽一地为乐山去峨眉山的必经之道。荻坪山上有隋唐时期的窑址一处,堆积相当厚,乡民称为“瓦子堆”,说是古代蛮子烧碗儿的地方,后经省上考古专家考证,那是隋唐时期的文物,需要好好保护。

  镇南有清代古建筑南华宫,历经沧桑,现已成为猪儿们增肥的场所。镇西临江河边有东坡亭,未毁时有前后三殿,第一殿为观音殿,第三殿为东坡殿,殿内供奉的却是东坡、吕洞宾和龙王三太子。东坡与吕祖、龙王三太子伙在一起,到也少见。今日只剩遗址,尚存残碑一块,草书题刻“白云深处”四字,说是苏东坡手迹。但碑上款却为“吕祖题”,看来还是吕洞宾遗墨。古代从乐山往峨眉山的游客,大多要在此地小驻。清乾隆8年(1743年)窦綗路经,印象尤深,有文记东坡亭色景道:“是以风物开朗遥望峨峰,白云鳞次错出,莫可名状。少倾云散,青峰孤悬,翠色扑人眉宇。”原来该地还是远眺峨眉仙山的绝妙之处。

  穿场而过的峨眉河上,现存一石板平梁桥,建成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全长达93米,共有十六孔之多,均用雅石筑成。所用雅石大者长五、六米,重约五吨。如此之巨,可想见当时从青衣江船运而下的壮观景象。细细算来,此桥还是乐山境内最长的古桥,日日行走于上的苏稽人,有几人能知。

  古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其特产首推“嘉定大绸”。乐山生产丝绸历史悠久,唐代已有“水波绫”,“乌头绫”等名特产品。到清代前期,苏稽丝绸业兴起,所产土绸“俗谓之邓阳绸”,再发展提高,就成为著名的“嘉定大绸”。

  嘉定大绸以当地产素丝为原料,采用传统“水织法”以木机织成。该绸紧密绵软,透气凉爽,一袭在身,轻爽舒适。到近代已远销香港、澳门、缅甸、东南亚一带以至欧美国家。由于丝绸的畅销,苏稽一带成为丝绸业的重要产地,至今仍十分繁荣。民国时,苏稽四乡居民约八百户,就有百分之六、七十从事丝绸纺织业,号称乐山的丝绸之乡。

  嘉定大绸外销多通过马帮取道南方丝绸之路。近代苏稽马家做大烟生意,自组马帮,便以丝绸走此道换取烟土牟利。也由于此,苏稽一带烟毒流害。黄炎培路过,触景生情,叹道:“滑竿儿,来去匆匆,十个劳工,九个烟容。临上征途吸一筒,算流差命合穷。君休问,西场水口,百盏灯红。”

  事实上,大大提高苏稽知名度的,是“苏稽香油米花糖”。此物原名“猪油谷花”,清末创始于峨眉,其后被张吉武带到苏稽生产,改名“香油米花糖”,并打上了“张记”的商标。以其“香、甜、酥、脆”的特色,扬名一世。不久就打进成都花会、成了灯会不可缺少的参展食品。1940年销往香港,享有美名。1960年再度去港,又获好评。1985年到北京,被中商部评为优质产品。苏稽查之名随之远走。因此,苏稽如果要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乡镇级)”之类人才的话,张吉武当为首选人物。 (作者系乐山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兼乐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焦建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