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子坊古渡-凯发k8一触即发

凯发k8一触即发首页> 乡土文化> 详情
洞子坊古渡
2022年05月12日 来源: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民政府网 | 作者:王海彬

  张家界西线旅游平湖游中有个著名景点叫洞子坊古渡。何谓洞子坊?查据字典,坊:城镇中的街道里巷;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有山洞且居民聚集、巷陌相通的地方。此处距市城区63公里,是原青安坪乡的行政村之一,现划归为茅岩河镇管辖,隶属于原茅岗地区。

  洞子坊古渡,乃大湘西最古老的渡口之一。现说一下原青安坪乡的地理概况,澧水将原青安坪乡分为两大块:河东五个行政村、河西七个行政村。洞子坊古渡,便是连接东西两地交通的直接纽带。千百年来,两地村民来往不绝、互帮互助、走亲访友、联姻生子,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家庭。1965年,原青安坪公社把洞子坊古渡的山路进行了简单修缮,有的地方还进行了水泥加固,大大方便了过往的村民。现在虽然两地都新建了公路,但洞子坊古渡仍旧起了重要作用,方便了许多东西两地来往的乡民。2012年,洞子坊古渡在永定区移民局的大力支持下,再次修建了洞子坊古渡的上下路道,使至古渡口的路更加好走。

  说起洞子坊古渡,不得不说以下几件事:

  明崇祯四年(1631年),永定发生地震,当时声大如雷,地陷山崩。在这场地质灾害中,发生了水定最大的滑坡事件。真正的茅岩河码头贾市(距洞子坊古渡口下仅3里),在一夜之间被山石湮没,仅剩一曾姓居民,如今还孤零零地生活在茅岩河边。当时的茅岩河码头,乃是商贾云聚、货物中转之所,其交易旺盛、热闹非凡,旧有“小南京”之称。仅弹指一挥间,一切全无,真是一种沧海变桑田的悲哀。河西村民知道后,前来营救的人络绎不绝,渡船艄公分文不收过河费,谱写了一个悲壮而又无可奈何的历史。为铭记此事,原青安坪人将所湮没有名可查五百余人的姓名均刻于峭壁之上。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在洞子坊的剿匪战斗中,张宏亮烈士为了掩护战友不幸在洞子场渡口壮烈栖牲。杜鹃啼血,烈士长眠在洞子坊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每年清明,还有不少村民前来祭拜这位为了贫苦人民翻身得解放的革命先烈,这不正是见证了土家人的忠义吗?

  旧时的青安坪,是个山高林密、人迹罕至、民风剽悍、交通闭塞的山区,造就了匪患盛行。据了解,为了生存,原青安坪乡竟有一半以上的乡民杠过枪。给全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在1965年,中国最后一个顽匪覃国勋被剿灭的事件。当时在河西发现覃匪踪迹后,河东自发来了二千多乡民前去围剿。洞子坊古渡,曾承载了这么多深仇大恨的河东儿郎。试想那雄壮的场面,真有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画面。也正是东西村民的团结一心,终于使一代枭匪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彻底扫清了大湘西百年的匪患。

  如今的洞子坊古渡,虽不及昨日繁忙,但来人依旧。平湖游更是贯穿整个原青安坪乡,洞子坊古渡便成了其中一个著名景点。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土家人谁都知道覃垕王晒皮的故事:

  自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湘西土酋首领覃垕由于不甘受剥削压迫,积极响应红巾军提出的“推富益贫、不杀不淫”的号召,联络茅岗九溪十八峒的土家蛮子万余人投入到反元抗元的洪流中,大军势如破竹,乘胜攻下慈利。但反元战争胜利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用血腥的手段几乎镇压了所有反元义军。覃垕,湘西土家族传奇英雄,不屈不挠与大元和大明王朝进行七年的战斗,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七年寨。明王朝先后出动了15万大军前去进剿,用战死3万官兵的代价终于镇压了覃垕义军。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六月初六,一代土家英雄最终被凌迟处死,魂归故里。在土家人的故事里,有这么一个凄惨的传说:覃垕凌迟那天,身上有三条肉龙直冲云霄,一时间、乌云翻滚,日月不明。朱元璋大惊,遂对天许愿,降旨每年六月初六、六月十六、六月二十六让覃垕当皇帝三天,这才云开雾散。故此每年六月初六湘西土家族人都在这天晒衣物,叫做“晒龙袍”,也就是敢爱敢恨英勇的土家人对英雄的追思吧!还有个谜,在洞子坊古渡下游4里处,有当年覃垕屯兵囤粮的四十八碓马跬,不管你怎么数,每一次的数量都不一样,谁也说不清。

  说洞子坊,不得不说茅岗;说茅岗,不得不说土司王。茅岗土司,更是全国闻名,始于元初终于清雍正年问,其间延续了560余年。土司制度,显示了一个地方的民族特性,那就是自立、自强。当时的土司制度,实为地方独立小朝廷,土司王掌握着境内土民生杀予夺的大权,还具有健全的行政机构和完备的司法制度。土司时代的土家人多以狩猎捕鱼为生,在深山密林打猎,与虎豹猛兽相搏。狩猎培养了土家人的胆识与力量,同时也是一种间接的练兵。故朝廷从土司辖地征兵,土司兵马均英勇善战,特别是茅岗土兵在明嘉靖年间平息了东南沿海倭寇,名声大振,被皇帝褒嘉为“东南第一功”,这些湘西土兵不愧为我们的民族英雄。

  从河东到河西,或是从河西到河东,若不经过洞子坊古渡,必乘车经过鱼潭电站或桑植县城,至少要多出一个多小时的交通时间,所以洞子坊古渡的人流永久不衰。有时渔歌晚唱,在一天劳动之后,听听茅岩河号子,对对士家山歌也是种很惬意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牧童短笛、渔樵耕种、青石板路、土家吊脚楼等民居风俗逐渐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消失,取之而来的是都市的现代气息。原始古老的土家民居、民族风情都在悄然改变。唯有洞子坊古渡每天还有背着背篓的女人,挑着扁担的男人依旧在渡船艄公的吆喝声中,来来往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就是我们唯一亘古不变的足迹。

  洞子坊古渡,渡不完我们土家人平凡的岁月。


  [责任编辑:焦建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