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山东:保护乡村遗产 留住最美乡愁-凯发k8一触即发

凯发k8一触即发首页>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详情
传统村落保护|山东:保护乡村遗产 留住最美乡愁
2023年09月04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炎炎夏日,游客在山东威海的乡村,深切感到在古老的质朴与宁静里,彰显出一种别样的美:美丽的海草房,承载着大庄许家村民们世代的回忆;内容丰富的乡村博物馆,留下了西火塘寨村古老的乡愁……

shan1.jpg

东楮岛村俯瞰图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历史文化悠久,乡村文化遗产丰厚。齐鲁乡愁,是山东人心底的乡村记忆,保护乡村遗产,是对乡愁最好的铭记传承。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实施古镇古村落古街区保护利用工程,推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发展乡村旅游,让乡村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推进有“文化记忆”的城镇化


      古镇古村落古街区保护利用工程,是“记住乡愁”“留住乡情”载体工程,主要在乡村文化遗产和乡土建筑富集、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因地制宜地保护传统文化乡镇、村落、街区和民居,在新型城镇化中实现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shan2.jpg

唐乡民宿


      加强政策引导。将古镇古村落古街区保护利用工程纳入《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的通知》,纳入《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组建公益岗位文物巡查队伍,全省省级以上乡土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做到了专人巡查看护。


      加大乡土建筑保护力度。依据历史、艺术价值的大小,将具备条件的乡土文物建筑遴选推荐公布为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未定级的乡土文物建筑,依法由县级文物部门做好档案登记和保护管理工作。对于不是文物、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遴选公布为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目前,山东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祠堂、作坊、桥梁等乡土文物建筑达1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436处。

shan3.jpg

东楮岛海草房


      强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文物保护管理。山东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名村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45个、名村61个,中国传统村落168个、省级传统村落384个。配合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建设,省文化和旅游厅着力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9年以来,组织实施章丘区朱家峪村、长清区孝里镇方峪村、济阳区卢氏旧居、周村李家疃明清古建筑群、荣成海草房、昌邑姜泊古民居、滨州魏氏庄园等项目282个,投入经费3亿元。开展乡土建筑修缮技术培训,共培训380人次。


      深化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研究。依托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山东建筑大学),开展乡土文化遗产的资料信息采集、记录和科学研究工作,推动“半岛沿海地区乡土文化遗产类型及保护研究”等课题研究。建立山东地域工匠联盟与交流平台,制定实施《山东省传统民居保护技术导则》等技术标准。

shan4.jpg

竹泉村美景


      加快乡村博物馆建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博物馆逐渐成为振兴和展示乡村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创新举措,为乡村博物馆建设注入新动能。


      制定实施《山东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建设指南明确了乡村博物馆场所、展览展陈、社会服务等建设标准。各市积极落实政策,加大了建设支持力度。临沂市对于符合国家《划拨用地目录》规定的乡村博物馆建设用地,县区政府直接通过划拨方式供地;潍坊市制定实施《潍坊市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促进博物馆质量发展奖励补助办法》,规定只要列入市级乡村博物馆名单的,即可一次性获得1万元的资金奖励。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博物馆,由章丘区博物馆一对一帮扶,完善展览陈列与开展社会教育;潍坊市通过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帮助乡村博物馆展陈提升、日常活动策划,让乡村博物馆真正“活”起来。


      指导特色乡村博物馆建设。山东省文旅厅组织各地挖掘资源,精心培育,去年遴选公布了100处山东省乡村博物馆。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大李庄村,通过收集整理渔猎器具、乡土生活器材、民俗文化用品、老照片等老物件,打造了展陈面积300多平方米的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示源远流长、淳朴厚重的渔村民俗民风。威海市建设了斥山街道西火塘寨乡村记忆馆等5个乡村记忆馆,保护弘扬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收藏和展示社会发展变迁。曹县普连集镇圆梦新村乡村民俗记忆馆依托村集体建筑建设而成,紧紧抓住当地万人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第一时间开展农耕用具、民俗用品等各类藏品的征集,力图为社区万余名群众留住美丽乡愁。该馆紧邻当地农家书屋、国学讲堂等文化活动场所,已集聚成为当地群众的文化体验和休闲地。


      带动乡村振兴非遗实践


      非遗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血脉延续的见证。乡村是非遗生存发展的土壤,为文化孕育提供基础,为技艺传承提供根基。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技艺不断延续,文化内涵持续丰富,非遗的价值不断被深入挖掘,成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带动村民劳动致富、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元素。

shan5.jpg

石匣村第二届乡村振兴戏剧节 陈哲 摄


      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一方戏台,一方乡愁。传统戏剧、曲艺是乡愁和乡音的重要载体。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办事处石匣村是章丘梆子的发源地。以章丘梆子作为重要的文化ip,石匣村每年定期举办“过半年暨乡村振兴戏曲节”,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


      2021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济南市章丘区石匣村等10个村(社区)为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济南市长清区张夏街道等10个镇(街道)为山东省文化生态名镇。这些传统名村名镇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这些村镇中,非遗传承实践氛围浓厚,充满活力。

shan6.png

农文旅融合——大河峪采摘


      非遗资源与旅游相关业态有机融合。创建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名镇是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举措。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名镇的设立将进一步夯实全省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基础,强化非遗保护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乡村亮点,涵养文化生态,以实际行动推动乡村振兴。


      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发展。山东是文化大省,非遗资源丰富。山东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居全国第二位),省级名录1073项,市级名录4121项,县级名录12758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88名,省级传承人424名,市级传承人2553名,县级传承人8025名。

shan7.jpg

非遗泥塑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富有本地区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遗资源,山东省积极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发挥非遗在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山东占据3席,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是其中之一。


      高密市姜庄镇组织聂东、聂西、南高3个村成立昌盛泥塑联合社非遗工坊,带动120多名泥塑艺人参与泥塑生产加工,每年可加工泥叫虎40万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shan8.jpg

非遗泥塑


      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依托美丽乡村、美丽村居和景区化村庄,将特色文化内涵和地域元素融入乡村旅游项目全过程、旅游消费各环节,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推动乡村旅游点线面聚合发展。

shan9.jpg

 秀美石匣 王歌 摄


      打造农文旅融合精品化工程。联合8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3-2025年)》,开展精品化培育创建,打造41个精品文旅名镇、18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截至目前,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达3500多个,经营业户8.9万户,吸纳安置就业58万余人,乡村旅游成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shan10.jpg

 烟台长岛岸边赶海


      培育民俗节庆特色品牌。自2021年起,在全省范围内聚力打造“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品牌,该品牌以传统节气节日为时间线索,以民间的民俗文化、乡土文化为根基,结合各市区位、气候、民俗特色,适时适地开展乡村旅游主题活动。


      截至目前,共围绕“乡村好时节”体系引导各地同步组织乡村旅游活动2000余场。培育成立“乡村好时节”体验基地17处,打造出渔民节、夏至面、露营季等年度热点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构建起“全年活动不断、各地精彩纷呈”的整体活动体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