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路易·巴斯德诞辰200周年,恳请您用高超的中国刺绣艺术为这位法国微生物学家绣制一幅画像,届时恭候您的光临”……一个来自法国的邀约,让湖州师范学院何晓霞刺绣学院院长何晓霞的暑假忙碌不已。
法国的刺绣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著名的法国刺绣坊自1858年创始以来就以和巴黎时装周相互交融而声名远扬。法国人缘何要舍近求远,到中国湖州邀请何晓霞担此重任?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现年53岁的何晓霞,出生在辽宁沈阳的一个刺绣世家,自幼从母亲言传身教中练就刺绣功底,耳濡目染之下,八九岁的时候就可以独立完成绣品了。
1986年,何晓霞考入辽宁省工艺美术学校,在这之前,刺绣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爱好,毕业后她开始从事设计工作,直到有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提到了刺绣面临断代、后继无人的危机。那一刻,何晓霞似乎像被什么东西突然打醒了似的,“中国刺绣不能后继无人”。就这样,何晓霞重新拿起了绣花针,每天找母亲探讨研究,不断精进自身技艺。
2000年,何晓霞成立了自己的绣坊,传承刺绣艺术,发掘整理了传统刺绣中的50余种针法,在辽宁、江苏、山东各地挑选了几十位绣娘创作绣品。
2009年起,何晓霞的《藏民一家人》《约翰》《待嫁》等一批绣品在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等多个大展上获得大奖。她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当代刺绣艺术个人作品展,引起广泛反响,部分作品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小有名气后,她又被选送参加由原文化部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举办的“刺绣国研班”,在这期间拜苏绣大师顾文霞为师,学习刺绣精髓,将之前所学技艺升华。
何晓霞不拘泥于传统技法,在继承传统刺绣用折光来表达绣品内涵的同时,独创横向运针针法——“扁担针”,巧妙晕色,用丝线本身的色彩去表达,将西画的立体特点与绣线的折光特点相结合,并加入美学创作和绘画元素,形成了自己的辽绣风格。
2010年,辽绣被沈阳市政府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何晓霞成为“辽绣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她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2014年,辽绣被列为我国十大绣种之一。
勇攀刺绣艺术高峰
中国刺绣繁花似锦:苏绣的淡雅,湘绣的传神,蜀绣的简练,粤绣的洒脱……一丝一绣,都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象征。而宫廷绣一直被业界认为是中国刺绣的一座高峰。
宫廷绣,是故宫制作收藏及使用的历代刺绣珍品。由于历代传承下来的宫廷绣都是采用天然植物及矿物质作为染色材料,不能长期暴露在外受阳光照射及空气氧化,因而这些宫廷绣长期存放在故宫的地库中,无法向世人展示与传承。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院织绣组专家宗凤英教授生前为解决这道难题,遍访国内刺绣大师复制宫廷绣刺绣画。
2015年,宗凤英教授收何晓霞为关门弟子,将一生总结整理的宫廷绣手稿全部传于何晓霞,希望她能来完成复制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的刺绣文物,使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得以向世人展示与传承。
在宗凤英的言传身教下,何晓霞带领学生经过三年多的工作目前已复制出20余幅北京故宫馆藏国宝,故此被刺绣界誉为“宫廷绣复制第一人”。
用针线讲述刺绣里的中国
由于在宫廷绣复制中的出色表现,何晓霞先后受邀赴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日本、俄罗斯举办个人绣品展,好评如潮。2018年,在第二届当代中法艺术家联展上,她带着十幅绣品与国内四位画家来到法国的阿尔布瓦市与法国五位艺术家同台献艺。阿尔布瓦市长在为她颁发奖章时说:“中国刺绣让我对艺术精品有了新的认知,不愧为中国国粹,太神奇了!”
为便于向世界讲述中国刺绣故事,何晓霞发起成立中法文化艺术经济交流协会,阿尔布瓦市专门腾出一栋有500年历史的建筑作为协会驻地。
2019年7月,作为中国唯一受邀的刺绣大师,她在法国举办的“全球100名顶尖艺术家作品展”上,把用了900个小时完成的绣品《拿破仑》呈现在世界各国艺术家的面前。观众们在这幅作品前瞪大眼睛观看,不相信这是用丝线织出来的,他们大饱眼福之后由衷地赞叹“这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当年7月29日晚,巴黎市政府举行仪式,为何晓霞颁发了巴黎市荣誉市民证书和金质奖章。
何晓霞说:“这并非我个人有多大能耐,而是因为中国刺绣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法国人。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刺绣教育理念。我愿意帮助更多人拿起绣针,绣出美好心情,绣出美丽人生。”
2022年12月27日是法国近代化学和微生物学奠基人路易·巴斯德诞辰200周年,届时法方将举办大型系列纪念活动,其中一项是中法文化艺术交流大展。
这个暑假,何晓霞足不出户,翻阅了《路易·巴斯德传》《改变世界的巴斯德》等大量书籍,日思夜想如何用中国刺绣艺术的多元特性与当代魅力,把路易·巴斯德淋漓尽致地表现得栩栩如生,如何借助这一国际平台,用针线讲好刺绣里的中国故事。
“我要通过展示中国经典非遗刺绣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传递中国文化历久弥新的内涵与魅力,让更多受众了解中国的艺术精粹。”何晓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