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靠近一点,仔细瞧我栽种的手法,葡萄株距差不多1至1.5米,估摸着青稞成熟时的长度,还要定期清除杂草和残留物……”盛夏,在湿闷的阳光棚中,西藏阿里边境管理支队门士边境派出所的民警正在给门士村的村民示范栽种葡萄树的技巧。
放眼望去,阳光穿透藤蔓,透过晶莹剔透的葡萄,副所长鱼鹏程望着大棚葡萄这一美丽景象,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笑盈盈地说:“这是全所用汗水灌溉的菜园,也是民警们用心呵护的‘家园’”。
门士边境派出所驻地海拔4300多米,辖区土地贫瘠,多是砂石地、盐碱地和戈壁滩,由于条件恶劣,植物难以生长,西藏阿里地区的水果蔬菜长年依靠从其他省份进口。这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其他省份距离遥远,因此果蔬的成本极高,对于阿里人来说,能吃到新鲜的果蔬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奢侈。
“种葡萄!”副所长鱼鹏程双手攥起拳头举过头顶,斗志昂扬,要让全所的人都吃上新鲜葡萄,民警董猛也应声叫好,葡萄在门士边境派出所全体民警心中生了根。
门士边境派出所的阳光房里,共有三株葡萄树,从2016年首次种下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8年。“其实最开始,我们对三株葡萄树的生长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特别是因为这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葡萄树存活到结出果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派出所副所长鱼鹏程如是说。
几年前,还是民警的鱼鹏程成为第一批兼职种植员,每天到阳光房“打卡”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葡萄的栽培技术》《高效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办公桌上摆满了关于栽培技术的书籍,翻开一看,书上红蓝笔交叉画满了重点,“修剪、疏梢、摘心,以调节生长和结果之间的矛盾,控制顶端优势,减少无效消耗……”鱼鹏程带领民警反复试种。
在这个多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西藏阿里地区,高寒土地占了75%,土壤容量、孔隙度、持水性以及有机质含量完全不适合葡萄生长,容易枯萎,加之早晚温差大,无疑是雪上加霜。面对自然因素所迫,门士边境派出所民警不断实验,通过使用羊粪、牛粪等天然有机肥混合发酵,改善土壤质量,在大棚入口内外增设简易围挡,提前盖好保温被,室内通过生火的方式来给大棚增加温度,在保温被与棚膜间加垫一层气泡膜,提高保温能力。
“葡萄从栽苗到长大再到结果,前前后后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从最初零散的几颗果实,到现在的硕果累累,年产量达300多斤,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考验我们的耐心,经过全所民警精心的培育和管理,现在每年六、七月份就能吃到新鲜的葡萄,有时候我们会送给辖区老人,让她们也尝尝高原上的新鲜无公害水果!”时值今年葡萄结果,看着挂在阳光房顶上满棚的葡萄,副所长鱼鹏程欣慰地说。
“门士的葡萄熟了!”门士边境派出所的种植技术在门士乡远近闻名,吸引了不少前来见学的群众。
来门士边境派出所参观的村民索朗曲培好奇得很,不明白在这个只养得活红柳和班公柳的高原荒漠里,怎能长出如此甜脆的葡萄?走进阳光房一瞧,一股热气从门口涌了出来,可真是不折不扣的“温室”!
“葡萄在这里活得成?”群众索朗曲培迫不及待走进阳光房。
“我们能在这里扎根,那它也可以。”面对群众的疑问,副所长鱼鹏程自信的回答到。
“格拉(大叔)葡萄种植前四年都在定植,还要定期抹芽,什么样的芽需要抹了?”针对村民们提出的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一进行解答。
“达吉格拉(达吉大叔),前些天下了场大雪,我们来看看您家的葡萄还好吗,要选择轻型、防雨、保温效果好的棉被,以免雨雪冻融交替时,因棉被重量加大而损害架子。”该所社区民警每每入户走访时,都会去群众家里看看葡萄种植情况,有时群众到所里办事也会向民警请教剪枝、育苗等种植技术。
33岁索朗曲培,皮肤黝黑,是噶尔县门士乡索多村四组土生土长的村民,以放牧为生,儿子在狮泉河镇读中学,女儿在读小学。“我阿妈吃了你们送来的葡萄,口感跟蜜一样甜,我想来向你们学习种植经验,以后除了养牦牛,还可以种新鲜葡萄卖。”他笑着说。“这葡萄的醇香,不只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味道’,更是奋斗者逐梦和高原幸福新生活的味道!”
自种植葡萄以来,门士边境派出所共指导群众种植果蔬20次,赠送千余斤果蔬给群众,为群众增收致富上万元。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