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吐出了丰收。”
“葡萄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诗句,出自一群八九岁孩子们的笔下。他们是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田野诗班”的小学生们。
“田野诗班”的灵魂人物便是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李柏霖,那是一个爽朗、爱笑的“95后”姑娘。近日,她获得了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全国“乡村阅读推广人”荣誉称号,也是湖南省两名获评代表之一。
1996年,李柏霖出生于会同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爷爷、奶奶和父亲养育她长大。爷爷是名老党员,从小就告诉她要多做对国家和人民有意义的事情,奶奶曾经当过村小老师,经常与她分享学校里的一些趣事。不善言辞的父亲也总是用行动告诉她,要踏踏实实把每一件事做好。就这样,学校、老师在李柏霖的心中种下了美好的种子。深受家人熏陶,李柏霖从小就希望成为给予别人力量的人。
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免费师范生,学成后回乡任教。刚任教时,她遵循常规教学模式,教孩子们生字、生词、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希望他们能考出大山。可努力过后,她发现收效甚微,就连自己都陷入了迷茫。
直到在一次课堂上,李柏霖让学生们给父母写信。看到一个孩子写的信后,她才意识到,除了学习,有的孩子还得咽下生活的辛酸。
那个孩子歪歪扭扭地写道:爸爸希望你能快点回来,我真的想你。孩子写下的原句没有标点符号,其中还有几处错别字。但在那一刻,李柏霖想到的不是纠正错误的书面表达,而是内心泛起一阵酸楚。
这样的情况时不时就会发生,李柏霖一直在思考该如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打开内心、释放自我的窗口。直到在一次课堂上,一个小女孩写道:“云朵在修剪自己的头发。”看到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她当即决定:那就写诗吧!
一开始,“田野诗班”的写作并没有那么顺利。一方面孩子们不会写、不愿写,另一方面,就是要面对各种质疑,其中诟病最多的就是“写诗有什么用?”对此,李柏霖一一解答、回复。
孩子们不会写,她就循循善诱,步步引导。比如,当她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到田野去的时候,孩子们很高兴,甚至欢呼:“老师带我们‘逃课’了!”一开始,很多孩子都不会写,李柏霖就告诉他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其他的不用管。
终于,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动笔了,一个字、一个词开始蹦跶出来。
为了鼓励大家继续创作,李柏霖继续引导,到户外,李柏霖问:“你看到了什么?”孩子说:“天空。”李柏霖会继续问:“天空让你想到了什么?”孩子回答:“大海。”“大海里有什么?”“有鱼。”“那你能不能试着把刚刚回答的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就这样,一句话、两句话、一段话……越来越多。最后,有的孩子甚至交出了一篇自己创作的五千余字的故事。
“自从上幼儿园,我就很少见到爸爸,(他)就像一只鸟去找食物,很久都没有回来。”
“小时候,和外婆一起玩捉迷藏,我总能找到她;现在我想和外婆一起玩,但怎么也找不到她了。”
“眼泪好奇怪,疼的时候能忍住、累的时候能忍住,只有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了,坐在车上向我挥手时,眼泪忍不住。”
看着学生们在阅读和写诗中慢慢汲取精神营养,用文字倾诉内心的真挚情感,学习热情也逐渐高涨,李柏霖就知道写诗创作这条路选对了!
“教育不只是‘教书’,更要‘育人’。在课本之外,是更长远的人生道路。我无法改变他们目前正在经历的生活和需要面对的苦难,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转变看待问题的方式。”李柏霖表示,带乡村孩子写儿童诗不仅能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文化认同、培养合作意识……在更广泛的方面促进他们的思维、情感和文化发展。
诗歌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如果生活不那么尽如人意,至少可以改变看待它的方式。文学,有时可以成为我们为数不多的武器。“看待世界的视角变了,生活就会变得十分浪漫。”作为乡村阅读推广人,李柏霖将认真学习和摸索乡村阅读推广的更多路径。为乡村儿童发现好书、推荐好书,带领孩子们快乐阅读,让好书的力量、优秀的思想引导孩子们抵达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
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与山川为伴,与草木为邻,驰骋于旷野间。无论或喜或悲,是晴是雨,总能透过孩子们的眼睛发现生活缝隙处的诗意和美好。落在泥土里的诗,终将开出灿烂的花,会有更多人看到,这群大山里的孩子们正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