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彩绘泥塑是宝鸡市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当地人俗称“泥耍货”。过去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百姓常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凤翔泥塑制作方法简单易行,造型生动,色彩别具一格。其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笔法涂染,对比强烈。2006年5月20日,凤翔泥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21日,凤翔泥塑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泥塑猪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它独特的艺术性展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其长期积淀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价值亦极具研究性。
有灵性的“泥耍货”
以雍城湖为依托的六营村,自古就有制作泥塑的传统,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也是一个集凤翔民间工艺品生产展销、田园风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民俗产业园。
六营泥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其中,脱胎彩绘泥偶非常出名,代代相传。这些泥玩具起先以虎、狮、牛、马、猪、狗、兔等动物和神话人物为主,后逐渐演变成彩绘、素描等手法的泥虎脸挂片、泥牛头挂片等。泥塑作品有创作毛稿制模、翻坯、黏合成型、手工修饰、描线、彩绘、上油等十多道工序方,其造型奇特,色彩鲜明,具有简、艳、神的艺术特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胡新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泥塑。为了攻克泥塑作品在运输过程中容易破碎这一难题,他花了两年多时间,进行了数百次试验,终于研制出了“摔不烂”的防破碎泥塑。后又经过改良,把加入泥塑中的糯米米油全部撇掉,只留下清亮的米汤,解决了白色泥塑阴干后泛油发黑的问题。“在过去,泥塑作为人民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用来改善家庭生活品质和生存环境,兴盛过也衰败过。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凤翔泥塑’被传承下来,并成为一种旅游产品得以发扬光大。”胡新民介绍关于泥塑的起源和传承。
如今,凤翔泥塑已走入千家万户,并作为传播文化和友谊的使者跨出了国门,先后在美国、法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展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六营村涌现出了一批泥塑大师,泥塑品种超过200种,凤翔泥塑逐渐走向了产业化。
“泥娃娃”变“金蛋蛋”
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黏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憨态可掬,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2017年,胡新民创作的泥塑“凤尾鸡”被选为2017年春晚吉祥物创作原型。凤翔泥塑走红央视春晚之后,六营村全村人都投入到泥塑的制作行列里。2018年泥塑狗“福来旺”成为陕西春晚吉祥物。农历猪年的泥塑“福寿猪”也被作为贺年卡和邮资信封等邮品在全国发行。凤翔泥塑受到了市场热捧,销售额也屡创新高,胡新民介绍,在春节前后,有些泥塑作品一件最高卖到2000元,线上线下都供不应求。
“泥耍货”变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金蛋蛋”,泥塑让六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2018年,凤翔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万元,而依靠泥塑致富的六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万元。目前六营村从事泥塑制作的村民有80余户300余人,泥塑产业年产值1000多万元。